首页 > 行业新闻 > 正文

黔道巨变助力乡村振兴

来源:贵州日报    2018-01-08 16:59:11   作者:王石川
  路,在汉语中是最有丰富隐喻的字之一,比如出路,门路。同时,开路、修路,蕴藉着一种不畏艰难的精神,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。故此,理解贵州的村路建设,更应从中体会到那种磅礴的扶贫决心,排除万难的致富行动,以及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强大意志。而这正是贵州面貌大改观的本质所在。
  “要找准结合点,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、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”。2017年年末,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,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批示精神、关于建设“四好农村路”的重要批示精神,研究贵州省贯彻落实意见。
 
  世人皆知蜀道难,而从“涉历长亭复短亭,兼旬方抵贵州城”,到“黯黯瘴云飞雨,岩岩石磴盘空”,古人笔下的黔道似乎也不示弱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,贵州的确先天条件不利,交通短板,古已有之。可如今,看贵州,对黔道的印象一定会有所改变,乃至惊叹贵州交通如此之发达。
 
  不久前,笔者有幸参与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指导、中国日报网和贵州省委网信办合办的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”中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。遵义会议会址,“中国天眼”,遵义市花茂村,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……让我震撼的不只是这些地方的独特魅力,还在于贵州交通的便捷和活力。辗转多地,一路行程,深感无论公路数量还是质量,贵州与东部一些沿海地区相比,恐怕都不逊色。
 
  谈及交通带来的便利,陪我们行走的一名当地干部满脸自豪,侃侃而谈,连称高铁拉近了贵阳与北京的距离。同行的贵州朋友感叹,当年走出大山,200多公里的路,用了一二十个小时,而现在坐高铁仅用3小时就到家。还有常到贵州出差的同仁赞不绝口,整个贵州的交通都很方便,让诗和远方变得不再“苟且”。
 
  贵州交通大改观,有逻辑可寻。从县县通,到村村通,再到组组通,贵州瞄准“硬骨头”,攻坚、会战、决胜,连创佳绩。比如,早在2015年年底,就全部贯通高速公路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贵州建设高速公路项目56个4657公里,提前三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,成为西部第一,全国第九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省份。这是拿得出手的鲜亮成绩单。
 
  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“欲加速,修高速”。日前,习近平总书记就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作出重要指示,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,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、财气,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。此言不虚。不少地方穷得叮当响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。而相反,在一些贫困地区,改一条溜索、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。
 
  贵州多年来的交通发展,就是对总书记论断的有力佐证。特别是如火如荼的村路建设,堪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。不难判断,没有县县通、村村通、组组通,产业扶贫上台阶就是虚妄之谈,黔货出山见成效就是浪漫想象,美丽乡村上档次也会不切实际。
 
  据统计,贵州目前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6万公里,通畅建制村20960个,通畅率达96.07%,即将实现“建制村通畅率达100%”的目标,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全省建制村道路通畅的省份。从“通不了”,到“通得了”,再到“通得好”,高品质的农村公路建设,带来了“一路通、百业兴”的发展景象。
 
  路,在汉语中是最有丰富隐喻的字之一,比如出路,门路。同时,开路、修路,蕴藉着一种不畏艰难的精神,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。故此,理解贵州的村路建设,更应从中体会到那种磅礴的扶贫决心,排除万难的致富行动,以及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强大意志。而这正是贵州面貌大改观的本质所在。
 
  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——到2020年,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,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;到2035年,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,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;到2050年,乡村全面振兴,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全面实现。可以预期,继续保持修路的精神劲儿,并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农村路,贵州不仅不会拖乡村振兴的后腿,还可能走在西部前列,发挥应有的范本效应。
 
  (编辑:龙思芳  审核编辑:邹骐聪)
分享到: 更多